一份把握 一脈馨香
發(fā)布時間:2020-10-14 被閱讀:1004 古語有云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”作家朱自清在《匆匆》一文中也感慨時間的流逝。然而,在有限的生命中,我們卻依然可以綻放人生的精彩,正如那一聲聲沁人心脾的“生命不息,奮斗不止”。只要堅守自己的心中天地,把握每一天,必將讓人生旅途中的遍地風(fēng)景布滿馨香。
從古至今不曾缺少過為了求學(xué)、為了目標(biāo)而心甘情愿放棄一切的人,他們之中或許有的人受了重用,或許有人懷才不遇,壯志難酬,卻無一例外都是最好的見證。明朝時的名臣宋濂少時家貧,只能從鄰居家借書看,步行幾十里向先生請教。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學(xué)習(xí),而是把握好自己的每一個機會,方成就了一代名臣;英年早逝的王勃未及弱冠就中舉,年紀(jì)輕輕就寫下了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的千古名句,“閣中弟子今何在,檻外長江空自流”依然為人們所傳頌,哪怕屢遭貶謫,卻沒有放棄自己,方成就了“初唐四杰”。賈誼,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,他寫下了流芳千古的《過秦論》,年紀(jì)輕輕就很有作為,雖始終未被皇帝重用卻依然做到了盡職盡責(zé),努力做好每一件事。哪怕落得“梁王墜馬尋常事,何用哀傷付一生”的下場,卻依然難掩其“只留清氣滿乾坤”的浩然正氣。
宮崎駿曾說:“成長是一筆交易,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(jīng)人事的潔白來交換長大的勇氣”。冰心老人也感慨“青年時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代”,然而有的人卻竭盡全力,在重復(fù)“明日復(fù)明日,明日何其多”的時間游戲,只落得個“百川東到海,何時復(fù)西歸?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的下場。亦或是像《紅樓夢》中的賈家一樣,落得個“好似食盡鳥投林,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”的凄慘場景。現(xiàn)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(shù)。但是有些人卻學(xué)會了懸崖勒馬。中國文學(xué)史上第一個被稱為“先生”的女作家楊絳先生,一生筆耕不輟,在與丈夫錢鐘書結(jié)婚之后,她致力于做那個“丈夫背后的女人”,可她卻未曾放棄過自己的寫作事業(yè),年近九旬,有些人可能只會想著子孫滿堂,頤養(yǎng)天年,靜待死亡的到來,而楊絳先生始終以樂觀的態(tài)度對待人生,這才有了她96歲成書的《我們仨》。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(xué)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五十多歲才獲獎。有人說他大器晚成,不過是時機未到罷了。共產(chǎn)主義的奠基人馬克思和恩格斯,一生致力于無產(chǎn)階級的研究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他們的努力,雖未及時得到時間的印證,卻依然不放棄努力,不放棄真心,激動之情溢于言表。
反觀至今,正處在人生關(guān)鍵時期的我們,又如何做到了珍惜現(xiàn)今、把握當(dāng)下呢?若只是漫無目的不求上進(jìn),只想安逸享樂,日子根本毫無意義。國畫大師齊白石每天晚上在送走客人之后,依然要工作,哪怕時間再晚也堅持。他只用六個字“今日事今日畢”回應(yīng)了那些勸他休息的人,這種精神,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?
把握現(xiàn)在,創(chuàng)造未來,永遠(yuǎn)堅持努力到人生的最后一刻,我們的生活才會開出馨香,溢滿心脾!